追寻碳排放的足迹
他是深耕环境科学领域20年
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中国科学家
追随内心的声音
他是辞去海外终身教职
全职回归的清华教授
2022年
他回到清华环境学院任教
帮助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铸牢数据基础
他说
这是中国责无旁贷的大国责任
也是他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本期“报国清华人”系列报道
让我们一起走近
徐明追寻“碳足迹”的科研故事
2023年11月
他牵头建设的“天工lca数据库”发布
这是中国首个开放、透明的
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
能够用来核算产品碳足迹
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打破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数据霸权”
实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国破局
他就是中国碳足迹数据的“破局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碳中和讲席教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国际产业生态学会主席
徐明
“回国这个决定并不是突然做出来的
一切都在计划之内”
对于环境科学家徐明而言
2022年
回到清华任教
既是最好的时机
也是事业的新起点
在此之前
徐明已经在环境科学领域
深耕20余年
从1999年
考入清华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到2006年前往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到2010年入职
密西根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22年来
徐明一直在环境系统工程领域
寻找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新方法
环境系统工程
是一种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
去看待环境问题的新兴学科分支
与传统环境工程
“追着污染物跑”的方法相比
环境系统工程能够为环境治理
提供更加系统的米乐app官网下载的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撑
前沿的眼光 扎实的积淀
让徐明成为环境系统工程
这一长期由欧美科学家主导的
前沿领域中
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声音”
“国际产业生态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首位华人获奖者
“美国华人环境工程与科学教授协会
环境教育者奖”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职业生涯中期科学家最高奖”
……
荣誉加身 责任也更大
美国华人环境工程与科学教授协会颁发“前沿研究奖”
在外多年
立志在环境领域有所作为
用科研推动社会进步的徐明
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
他也在祖国的绿水青山中
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事业
用“生命周期”和“数据驱动”追寻碳足迹
2020年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履行国际责任的庄严承诺
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之一
就是核算清楚碳足迹
建立中国自己的碳足迹基础数据库
不仅能为国内的绿色发展
提供坚实支撑
也是将“标准”握在自己手中
以应对国际贸易中的
碳足迹要求和“碳壁垒”等
新技术壁垒的挑战
回国后 一直在思考
如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如何解决“卡脖子”痛点的徐明
瞄准我国碳足迹数据这一关键问题
牵头发起了“天工计划”
“天工计划”是一项联合了
国内外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
共同发起的国际科学计划
旨在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
构建智能化、标准化、开放透明的
生命周期评价体系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供新一代方法、技术、工具和数据基础
“天工lca数据库”
是该计划的第一阶段成果
这个由150余位行业专家
联合构建的数据库
汇聚了涵盖我国55个行业
4000多组单元过程的
70000多条公开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规范、完善、可追溯
该数据库也在全球范围开放、免费使用
并能与其他国家数据库进行汇交和互认
“开放、共享、透明”
“公平、公正、公开”
徐明希望以此为契机
联合全球学者和行业专家
共同建立一个新的行业生态
齐心协力形成国际影响力
徐明用技术实现着
碳足迹核算的“中国破局”
也期待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国际舞台上
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
2022年
徐明当选为国际产业生态学会主席
作为该学会成立以来的首位华裔主席
徐明希望在任期之内
能够推动学界与业界的进一步交流
为全球产业生态领域的发展
和社会进步作出实质性贡献
这体现了中国学者的领导力
也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大国的担当
从出发到归来
作为清华人
徐明最难以忘怀的
是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
和心怀家国天下的使命感
徐明始终记得
25年前
在清华大一的一门本科课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
曾这样说过:
“一个人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应该是利在天下、利在万世的
教育和环保
就是这样一项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
如今
徐明也和他的榜样钱易院士一样
都在清华这片教育的沃土
和环境科学的科研工作中
找到了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
(原标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米乐app官网下载的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